“我向往的声音,人们永远不能用耳朵去听。它只让你在与爱人心贴着心的静静的夜里,用自己的心去梦。”可以用一根弦杀人的帕格尼尼对于他所使用的武器可挑剔得很。“我只用斯特拉迪瓦里,偶尔来上点瓜尔内里或者阿马蒂。”他说话的时候嗓音压得很低,一边继续温柔地挨个擦拭他那二十二把提琴。
我凑到他跟前,试探性地伸出一个指头在一把小提琴的背板上敲了敲: 咚~咚~,像一支知更鸟的心跳。看来今天帕老师的心情不错,没有表示出不悦,而且很愿意说话。
— 意大利的克雷莫纳,知道吗?
— 那是蒙特威尔地出生的地方吧?
— 不错。但你还得记住,当今世上最负盛名的三大琴派,也都发源自那里。这样的情景就像我们看到达芬奇、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都住在同一条街上一样奇妙。
— 就是您刚才说的那三个名字?
— 阿马蒂师出萨洛,那是最早由放在膝上演奏的维奥尔琴转型至提琴的作坊。初期的提琴大多都是小小的,罩上一层黄色的清漆。斯特拉迪瓦里诞生的时候,已经是几十年后了,一开始,他也不过是在阿马蒂作坊帮师傅制作乐器时拉琴弦的学徒。那时候的琴弦是用羊的肠子搓细捻制的哦。要不是现在照相技术还没有普及,我就给你看几张照片。
— 呃(汗,我们不要跑题),不用了,我回家后可以上网查,老师您继续。
— 那个,我说到哪里啦?对了,等到他的师傅死后(停顿),斯特拉瓦里就开始施行创新的设计,乐器型号要比以前的大,琴身的比例被更改,还添加了弦马,漆的颜色也是较深的桔红。
— 这个我知道,是不是用血染的,电影里就是这样说的?
— 唉,又是一个被洗脑的儿童,那可是油溶性天然树脂清漆。。。你要记住,不要轻信媒体的话,就连老师今天说的,你也不要全信。
— 老师,一些提琴背板上的虎斑花纹,也是漆上去的吗?
— 这个问题说明你还有希望。背板大多是枫木制的,树木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外在环境变化,树干弯曲处就会形成皱纹般的纹理。这种木料的质料不均一,如果没有经过充分干燥,防止一定时间后会变形。因为成虎斑的区域靠近树表,与树心相比质地较疏,成板时必须做得厚一些,不利于震动,所以美观和机能性是有冲突的。
— 提琴的原材料就只是枫木吗?
— 当然不了,面板就是云杉做的,而明显黑色的部分,如指板,都是正宗檀木。真正的巨匠,会亲自到山里看山势,他会看山的形势,看太阳的方向,看树是迎着朝阳或者躲在山背,听风的声音,用触觉感知风向,他会读取整座山的味道,根据需要,从中选取有劲道的树,或者无力的树。任何疤结,树脂囊,涡纹,变色,剧烈的年轮宽度变化都是不允许的!
— 老师,我们继续说斯特拉瓦里吧。
— 那好,斯式琴是公认最好的琴型:这种琴身上部较为窄而小,下部较为宽大,中部弯度稍深,不仅轮廓相称,线条也美观。琴板宽大平坦,弧度极微,中间厚,渐而向四周扩张地薄下去,边部近侧板处最薄,由于面板厚薄适度,所以极易振动。(抓起把琴架在颚下,随手拉出几个和弦)听好了!斯式琴发音强而有力,音响宏亮,音色优美,传远效果极好。看这手写标签:Antonius Stradivarius Cremonensis Faciebat Anno[日期] 老师这里的七把琴,都出自于他的手下。拿到你们那里,任何一把都上百万身价。
— 我们还没有提到瓜尔内里吧?
— 瓜式琴的琴板弧度不大,较为平坦,面板中间与四周的厚薄相差微小,琴身的上部和中部比斯式琴宽阔,中腰弯度较圆而不深。琴角也不象斯式琴那样凸出,琴身下部较窄,音孔开得较长而式样别致,琴头较大而式样雄壮,可是瓜式琴只重视琴的发音效果,所以琴的外表美观上略逊于斯式,但琴板振动强烈有力,发音深厚宏亮,传远效果特好。
— 如果我没记错,现在世界上只产这两种形式的琴了吧?
— 时间证明一切,更多的改变只是枉然,这就是完美。
— 这两种琴型,您更欣赏哪一种?
— 不记得我一开始说的话了吗?有些人认为瓜纳里小提琴比斯氏琴稳定,所以更有力量感而且更易演奏。另外的一些则认为斯氏琴拥有更多层次的音色,但都承认需要更高的能力才能奏出最好的斯氏琴效果。你的老师我,“魔鬼” Paganini,会更喜欢哪一种呢?!哇哈哈哈~就算是枯燥的练习曲,到我手中,也会绽放出太阳神祭奠仪式上的火光!哇哈哈哈~
[威尼斯狂欢节响起]
那是死亡也阻止不了的音乐,没有人能够麻木不仁。
作者叩心自问:我是不是把帕格尼尼妖魔化了?
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